(1)完善四位一体、能力导向的传承创新人才培养体系
通过广泛调研,结合学校实际与人才培养目标,确立以学生为主体,以问题为引导,以“文化传承、经典解读、临床运用、创新发展”四位一体能力为导向的中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。从学位课程、临床思维、实验技术、科研选题、论文及标书写作、中期考核、论文答辩等环节完善了培养方案。
(2)构建四阶递进、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
遵循“熏陶文化,强化基础、突出特色,启发思辨、引领临床、培育创新”的指导思想,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经典原著研读、中医思维与技能实训、科研创新融合课程、临床跟师四阶递进、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,提升文化修为、经典素养、临证思维、创新能力,完成从理论到临床、基础到创新的升华。
(3)创新湖湘特色、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
汲取湖湘中医文化精髓,先后有湖湘中医名家郭振球创立微观辨证、朱文锋首创证素辨证、袁肇凯创立实验诊断学、周小青创立计量诊断学和主诉诊疗学、国医大师熊继柏、孙光荣倡导“中医生命力在临床”。创新证素辨证与微观辨证等理论及“从经典到临床”思维,构建了国家及省级精品、一流课程体系,形成了一批学研并重、创新融合、湖湘特色鲜明的优质课程与教材。
(4)建设重在思维、四驱联动的教学平台
结合研究生中医文化及经典知识薄弱、临床思维弱化、经典指导临床及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,建立MOOC、精品在线课程、虚拟仿真课等学习平台及案例库,研制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等,构建了“课堂教学、网络学习、临床实训、科研创新”四驱联动、紧密协作的交互式教学平台,训练中医临床思维。
(5)创立中医诊断引领、以生为本的实训模式
依托国家中医临床技能教学中心、首个临床教学模拟医院和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,研制四诊仪器,开展四诊客观化教学,实施系列中医特色创新性实验项目,开展中医经典诵读及系列中医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。
(6)优化校企融合、双轨并行的实践基地
以理论与实践双轨模式改革中医理论与实践教学,实施临床规培轮科改革;以科研与临床双导师模式培养中医学硕士研究生;校企院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,实行学校与企业(医院)双轨培养。通过 “三层双轨”构建,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,强化临床与科研技能,从实际需要出发寻找科研切入点,拓展科研思路。